●不少店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有的地方几百米的距离开了六七家之多
●这一行的毛利在20%-50%左右,其利润相对普通超市来说要高得多
●今年可能进入一个整合阶段,两三年内特产店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格局
近两年,成都市区的四川特产专营店,像是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不经意间已在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今年春节刚过,总府路上又开了一家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的四川特产专营店。
看着四川特产店越开越多,手上有20多万闲置资金的自由职业者张山(化名),最近也有了点想法。“这么多特产店都开得红红火火的,肯定是有大赚头。”
不过,特产店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都靠什么经营模式赚钱?又有哪些风险?带着这些疑问,张山上周前往四川特产店最为集中的春熙路商圈摸底了。
总府路、连升巷、红星路、城守街、福兴街、暑袜中街……不到半个小时逛完了春熙路商圈,竟然有近20家大大小小的土特产专营店。规模大的店规模超过200平方米,配有4-5名导购,小的则10平方米左右。店里的土特产都以腌腊制品、川味调料、糕点、野生菌类等为主,规模大的店里还兼营川茶川酒或者特色工艺品。
从连升巷一家土特产店拿了宣传册,张山发现该店是连锁店经营,除了春熙路商圈,武侯祠、骡马市、衣冠庙等地共有数十家分店。多番询问,张山发现,春熙路商圈的土特产店分属几个不同的连锁品牌,还有的店铺虽然招牌不同,但也是同一个老板所有。
张山随后又前往武侯祠、文殊坊等地,发现仍然是这些连锁品牌为主,小型不知名的土特产专营店虽然也有,但经过几天考察下来,生意都很冷清。“难道不是连锁店就经营不下去?”张山连忙问了连锁店,发现对方都不接受加盟,这不免让张山有些沮丧。
记者观察
特产店风险大不专业做不走
要么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到处选址开店,要么有强大的客户群体,那像张山这样打算小本经营的人入行是否面临着极大风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提醒,四川特产不像日用食品,消费者细分且狭窄,“不专业的人做不走”。
“很多的厂家、供货商,不太愿意跟小店合作,而且不会主动来问产品销售情况,更别说卖不脱了回收,最后只能自己亏本。”该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