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刘洪安在炸油条的时候,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可随时验证。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刘洪安的做法大加赞赏,昵称其为“良心油条哥”。
不仅要“良心” 更要靠监管
每天坚持用新油,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会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这完全是良心活,你用隔夜油,也不会有监管部门来监督你。
在食品不安全的现实中,“良心油条哥”的做法,当然让人称道,虽然他的成本提高了,但生意却变好了,反而赚得更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是对“良心油条哥”的最好鼓励。
不过,“良心油条哥”会被其他“油条哥”复制吗?恐怕不会,因为他们很难有这种“觉悟”,也很难有这种远见。
我们吃的任何食品都该是安全的,不仅经营者都应如同“良心油条哥”那样有良心,而且监管也都该具有高品质的监管,使得经营者根本没有机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
一言蔽之,“良心油条哥”要靠“品质监管”复制,而不仅仅是靠良心。
庸常的善 无需抒情
“道德焦渴”与“模范频现”,似乎成了时下颇堪寻味的循环圈。因为道德氛围稀薄,人们俨然习惯了,将“道德标本”视作熨帖心灵的鸡汤。
“油条哥”,就是这样一碗道德汤汁。
诸如此类的命名,公众将道德践履跟“小人物”的身份标记粘连,进而描摹出一个人格健全的道德样本,并大篇幅阐述其“示范效应”“正能量”。
不得不说,这种“树典范”的叙述模式,颇具积极意义。任何懿行,都是给道德星火“添柴加薪”。不少善举,经由传播,会散发出可观的道德热量,激励人们向善。
可一次又一次抒情,未必会使“标本”的意义扩散,反而会稀释其“榜样作用”。
因为,溢美之词的背后,总难掩公众表情的荒芜;人们对世态的感知,不是源于虚妄的榜样宣传,而源自亲身体认。
佘宗明:“良心油条哥”贵在行善自觉
食用油反复使用危害很大。山东农业大学此前实验测出,食用油反复使用7次,有毒物质丙二醛含量最高可超160倍,对人体的肝、肾、脾等损伤较大,甚至可能致癌。
尽管如此,民众还是不得不冒着巨大的健康风险,食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油炸类食品——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食用油反复煎炸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避无可避只能隐忍。
“良心油条哥”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同样是炸油条,刘洪安却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践行道德操守不在外界的干预而在内我的自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刘洪安写在大门上的标语,也是先哲们的至善准则。
在古人眼里,大德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它从小善上最能看出端倪:像爱家人一样爱别人,就是世间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