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蔬菜已是餐桌上的常见食物,而转基因动物还很少出现于餐桌。转基因动物能否摆上餐桌?在摆上餐桌前,还有哪些“难关”要闯?
不久前,中国科协举行了第59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众多科学家就转基因动物上餐桌展开了讨论。
要食用,先“安检”
转基因动物是否能安全食用?这不但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也是科研人员最关心的。
对于这一点,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颇有感触:“无论传统育种还是杂交育种,在科研工作的安全性和风险评估方面,只有转基因的‘门槛’设得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的工作印证了王清印的说法。在河南郑州,朱作言有一个“转基因鲤鱼”实验养殖场,养殖的是转基因三倍体鲤鱼——“863吉鲤”。这些“863吉鲤”在最初受精时被注入了草鱼的生长激素,生长速度几乎是普通鲤鱼的1.4倍。
这些转基因鲤鱼是否能够安全食用?朱作言和他的研究团队曾经用国家一类新药的安全检测标准,做过严格的检查,对这些转基因鲤鱼的12个组织器官,遗传后代、生理生化指标,也都有详细的组织化学检查,“都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和正常鲤鱼是一样的”。朱作言说。
尽管如此,朱作言的转基因鲤鱼也还是没有“游”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这是因为,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转基因动物要进入市场,摆上人们的餐桌,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安全评估。
“潜在风险不等于现实危险,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转基因动物产品进行长时间的安全性评估,这才能分析并避免潜在的风险。”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