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品牌用法律对抗强势外资企业获胜的第一案,已消失在人们视野多年的天府可乐又再度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报记者昨日独家对话了天府可乐总经理钱黄,他向记者披露了双方的恩怨细节,并表示,对天府可乐重回市场“有信心”。
双方恩怨源于合作
据了解,天府可乐于2008年开始向百事追讨配方,2009年以“长期非法占有技术秘密”起诉百事,直到去年年底在法庭判决下,百事方面正式向天府可乐归还商业秘密。
据钱黄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天府可乐开始寻求与外资合作。先是与可口可乐洽谈,但是可口可乐方面明确表示,其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推广可口可乐品牌,所以没有达成合作。而百事可乐方面则表示,与天府可乐合作只建立一个工厂,只生产天府可乐,目的是帮助、支持中国饮料企业的发展。但是自1994年合资后,百事方面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的生产,到2005年,天府可乐的生产只占1%。“合资公司每年都运营良好,却每年都在亏损,到1999年,亏损额度达到7000万元,利润都被百事方面以高价从其广州公司进购浓缩液的方式定向转移。”钱黄透露,2002年,合资公司下属的分公司曾集体抗议浓缩液涨价,但没能阻止利润的外流。
合资多年,中方没有拿到过一分钱的分红,反而负债累累。天府主体公司不得不将手里的合资公司股份以1.3亿元的价格转给百事方面以偿还债务。“虽然公司资产全部被百事吞并,但是商业机密及商标仍为天府所有。其实,我们起诉只是想要一个说法,希望百事能正视其对我们的欺诈行为,向我们道歉。”钱黄说。
对于双方从合作走向破裂的细节,记者昨日多次致电负责此事的百事大中华区集团事务部公关经理刘军,但其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截至发稿时,记者向其发出的邮件也未得到回复。
不过,去年年底法院对此案进行宣判时,刘军曾向本报记者回应说,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为合资企业,“天府”品牌是经政府批准后合法转让给重庆百事天府的,但重庆百事天府公司也会尊重法院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