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市场的非理性状况也造成了部分中药价格虚高。一方面,一些养生专家和炒作者对于中药的过分炒作给农户和二级经销商造成社会需求异常旺盛的错觉,部分药农和药商捂药、囤药。另一方面,由于中药的产地比较集中,产量相对不大,游资较易对某些药材形成垄断。
据透露,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游资介入中药市场,尤其是一些煤矿老板、房地产炒家等资金较为丰裕的群体,已经将中药视作投资热点。
理性看待中药材涨价
分析人士认为,客观原因造成的中药产量波动、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社会需求旺盛导致中药材涨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这种涨价。
据山东省物价局价格管理处副处长陈洪湖介绍,目前,对于中药原生药材和部分中药饮片价格以市场调节为主。他认为,现阶段中药材的涨价符合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形势的走向,并非突发异常现象。
本月5日,商务部发布了我国首个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将整顿规范中药材市场,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
对于政府对中药市场的重视,胡清认为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的操作周期和难度是未知的。他认为,政府仍需要按照中药特性来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例如贝母的价钱是按照个体大小、卖相、药效含量还是产地来定?山东产的金银花比河南产的好一些,价格上怎么体现?”胡清说。
周凤琴建议,政府应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和国家药材储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流通领域只是中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要净化行业还要从源头抓起。”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