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指出,我国食品类行业正处于整合高峰时期,外资通过收购可以有效地渗入国内市场,也将获得更加快捷的市场拓展渠道,“例如雀巢选择并购的国内企业都属于具有成熟品牌市场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企业,更容易为并购企业带来资本回报。”
记者发现,外资对中国食品企业的收购偏向于二线品牌、区域品牌,同时在收购的领域也多选择一些集中度差、企业多而分散的行业,如糕点糖果、饮用水、八宝粥、餐饮等。李志起分析,外资对收购对象的这些“偏好”,一来这些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外资巨头收购它们后可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双方可通过并购合作迅速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二来收购或控股二线品牌、区域品牌,对于收购方来说,收购价格较低,洽谈较易。双方容易一拍即可。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外资收购二线品牌、区域品牌,因市场份额少不足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也不会挑起国人的反对情绪,外资对它们实施收购时可避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
焦点??外资通过并购会否控制中国食品市场
有部分人士担心,目前外资之手已延伸到中国食品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外资在国人“一日三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若任由外资并购潮蔓延,最终外资可能会垄断我国食品市场。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撰写的《谁收购了我们的粮仓?》中,就明确表示了这种担忧。他指出,邦吉、嘉吉等四大国际粮商收购了中国70%以上的停工企业,“从此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郎咸平并说“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我们中国粮油85%都是外资。”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认为,从积极方面来看,外资并购中国行业带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在食品、餐饮方面,具有促进行业自律的作用,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他也指出,外资并购会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压力增加,“在特定的行业,还有可能造成市场的定价权、设定标准权完全被外国掌握。”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称,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会为国内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科学化管理,但因为质量的提高,产品终端价格也会随之上升。
专家建议??对恶意收购和行业垄断加强监管
有专家提出,对于外资收购国内食品企业,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点应放在对收购后的监管上。比如,外资收购国内食品企业后,对被购方的企业、品牌、员工团队、相关利益者如渠道商如何处理,是收购后使其进一步壮大,还是恶意收购使其业务萎缩、逐渐消亡,对于后者,政府方面应及时介入,如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品牌进行保护。
“政府应从行业的高度来监管。”李志起指出,国家应监管外资企业在收购国内食品企业后造成垄断的现象,比如像前些年达能集团通过战略投资乐百氏、娃哈哈、益力、光明等布局国内饮料、牛奶市场,使达能在这两块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国家对于这样情况应进行监管。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认为,并购热潮将打扰正常的市场格局,将有可能形成市场垄断,对我国而言,这无异于禁锢民营企业发展前景。据向健军介绍,国外政府保护本土企业不被恶意收购,普遍采取审核制度,在审核的难度上,如果企业涉及的市场份额较大,难度就会逐层上升。
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指出,“对于外资恶意并购,我们要留心眼,如果一个企业在提出并购时,对攫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和排除同类产品的竞争表现出强烈意愿,我们就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