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食品安全专题发布会上获悉,从今年开始,成都将安排专项经费,对畜禽肉及制品、粮食制品、调味品、蔬菜、蜂产品、食用油、乳及乳制品和水产品8大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开展风险监测,逐步建立成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亮点1源头控制
明年全域成都肉类蔬菜安全可追溯
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蓉介绍说,作为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都已相继投入8900万元资金用于推动此项工作。经过近三年努力,成都市生猪产品信息化监管覆盖点位达8708个,基本实现生猪产品从屠宰场到餐桌全程覆盖、市域内外猪肉来源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监管,形成完整的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
今年,又重点开展了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在4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中心城区50家的标准化农贸市场、86家大型连锁超市及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和学校食堂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将于今年8月底完成。
力争在2012年完成全域成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年内推原料油准入及食品添加剂申报备案制
今年,成都还全面推行食用油生产企业原料油准入管理,着力从源头上控制食用油质量。此外,积极推进养殖环节小家禽可追溯监管,第一批6家试点示范企业已通过放养鸡标准化试点示范现场评价,实现溯源化养殖。
近期,成都还将建立食品添加剂申报备案制度,对全市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和学校、机关食堂建立食品添加剂的申报备案制度。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向监管部门申报备案,餐饮服务企业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须向监管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亮点2风险监测
8大类食品首当其冲举报者最高可获2000元奖励
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从今年起,成都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逐步建立成都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今年,成都已计划对畜禽肉及制品、粮食制品、调味品、蔬菜、蜂产品、食用油、乳及乳制品和水产品8大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开展风险监测800余批次。通过系统和持续的收集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为成都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和危机引导能力。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周蓉介绍,目前风险监测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国家既有标准进行监测的,也就是八大类重点食品。第二类就是针对行业潜规则和还没有出台国家标准的食品进行检测。
比如成都从去年3月开始,展开了对火锅油的风险监测。之所以称之为风险,就是说这项产品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工艺流程来制作,而是添加了一些不应该有的添加剂。比如如何判断火锅油的来源是由泔水油提炼的?技术人员设计的思路为,如果原料为泔水油,里面就带有动物成分,也就含有胆固醇的指标。而正常的植物油不应该含有胆固醇。但是这个思路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同,有专家认为,胆固醇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出现在植物油里面。因此这个指标需要设定一个“本底基数”,即考虑到其他途径也可能出现的胆固醇数量。因此,风险监测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论证。
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生产、消费食品各环节的举报电话,凡举报、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举报者最高可获2000元奖励。
种养殖环节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是12316,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是12365,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是12315,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是61882880,市公安局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举报电话是86408800。